~1 min read

Categories

  • 思行

看了王德峰的一段演讲“哲学与大学精神”,深受启发。我想到了很多,其中一条,就是我开学初对大学抱有的希望:追求一种独特的思想。

我是在昨天晚上看了这段视频的,而今天的大学物理考试正好考得很差。这导致我又一次地思考了“大学的意义”的问题。如果没有大学物理考试的失常发挥,我不会想这么多,这一切也就渐渐隐去。或许我应该感谢这次的失常发挥。

我想我要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大学生活,脱离社会的功利观念。但是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这样的资格。或许这种新的看法,会被理解成对失利的逃避,以及对责任的推脱。

我想到了大学物理考试上的场景:一个坐在我右边的同学,趁老师不注意,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本习题集;坐在我前面的两个同学,低声地讨论。他们的意图很明显,便不再赘述。而我需要质疑的是,一个虚无的分数代表了什么?

从我的角度来看,分数不能承载多少信息。但是,如果一个人问我,你如此鄙薄分数,那么,你如何来证明你自己呢?我想我会哑口无言的。

于是,我所能做的,是表达我自己的观点,而丝毫不去触及别人的行为。我只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行为标准,并努力实践就可以了。

在演讲中,王德峰老师很善良地批判了当前教育的功利主义。讲台下,群情激愤,叫好声一片。但是在这叫好的背后,隐藏了什么?一者是对一个人敢于表达群众心声的赞叹,一者是一种无奈。更重要的是,看到当讲座结束,一个个同学带着书包,不等提问环节的结束,就早早离场,我不禁想到,这样一个热情激昂的讲座,会带来什么?一千个喝彩者中间,很难找出有一个人,会用那种王德峰老师对大学的思考实践自己的大学生活。

我希望我能成为千分之一。而首先要明确的是,王德峰老师描述了什么?我认为,他描述的大学,是一个现代的“理想国”。Plato在《理想国》中,讲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,这个城邦中的美德有三个基础:智慧、勇气和自制。而今天,王德峰老师希望大学也是这样的三位一体:学术共同体、知识分子的圣所,以及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望。但,如同Plato所想的“理想国”最终无法实现一样,王德峰的希望,也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
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,当社会的价值观被功利所冲昏了头脑,任何一个反对这一拨潮流的人,都会被打压下去,最终淹没在洪水中。进入大学,似乎每个人都有着类似的理想。这个理想的树立,是一个反反复复、不断加深的过程。一直以来,理想在家长的灌输中逐渐被确立。等到了今天,没有了家长,我们也会沿着那一条路走,没有怀疑,没有犹豫。或许,我们已经失去了向另一个方向跨出哪怕最小一步的勇气。

理想如此,利益更加如此。当一个利益的追求者,赤裸裸地站在你的面前,当他的追求取得了成功,你又怎样能不动心呢?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,正是这种权利,造就了传奇,也造就了不公。

我也是。我突然感到,要时时刻刻坚持自己的理想,是多么地困难。那种追求,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,渐渐淡化,正如当初富有创造力的我们一样,从一块充满了棱和角的艺术品,被逐渐打磨成了光滑的石头。

我又能多说什么呢?我努力地抵制着这一切,希望留下一个最真实的自己。我真心地希望那个“理想国”能存在,至少在我心中。